“5G+天翼云”為防汛筑起科技防線
近一個月以來,全國遭遇強降雨,尤其是18日四川遭遇大范圍強降雨,青衣江雅安城區段出現百年一遇洪水,樂山大佛被洪水淹至腳趾,8月18日5時四川甚至啟動歷史上首次I級防汛應急響應,防汛形勢十分嚴峻。
近年來,由于洪災的不確定性和突發性,人工經驗已經不足以應對復雜多變的防災形勢,以信息化、數字化的智能防汛正逐漸成為主流,并應用于防汛抗洪的多個環節。其中,汛情監測作為防汛的重要一環,水位監測是否及時、準確,嚴重影響著防汛應急指揮的開展。尤其是高溫、暴雨等極端天氣,更對汛情監測提出挑戰。
為此,各省各市政府部門一直在探索創新應對模式,將數字化技術應用到防汛應急搶險工作中。今年的防汛抗洪中,5G、云計算、大數據、無人機、水下探視等一系列高科技設備大顯身手,有效提高了預警搶險的機動性和時效性。
湖北攜手中國電信天翼云利用5G+天翼云+慢直播技術,實現了對水位的實時觀測,大大提高了汛期巡查的工作效率。據悉,湖北省利用中國電信云網優勢,聯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,在三峽大壩庫區陸續安裝了5個24小時慢直播點位。打開央視頻APP,就能全天候觀看從中堡島、屈原祠、木魚島、截流園等點位傳回的實時畫面,多角度近景監控三峽大壩航道、水位、船閘等情況。不止是湖北省,江西省同樣借助5G+天翼云+慢直播技術,實現了對江西鄱陽湖等江河水位的實時監測。
由于慢直播需要將多路多視角的視頻上傳到云端/邊緣,進行合成、渲染處理等,再分發到終端,整個過程既需要5G高寬帶、低時延、大連接的能力,也需要云邊協同。因而,這些創新舉措能夠應用于防洪抗洪,離不開5G+云網能力的深度融合支撐。而天翼云很早就已布局云網資源與云邊協同,并明確了“2+4+31+X”云網融合資源布局。2018年,天翼云已率先實現了全國一省一池的邊緣計算節點布局。截至目前,天翼云數據中心超過700個,云資源池達315個,邊緣節點超過3000個。
事實上,防汛期間已有多省市借助天翼云技術優勢與資源稟賦,并將其應用到防汛應急搶險工作中。在安徽,為切實做好抗洪搶險相關準備工作,安徽省氣象局統一規劃,在巢湖周邊鎮政府、村委會等地安裝了10部天翼大喇叭。不同于傳統廣播,“云廣播”是基于中國電信天翼云網絡打造的無線化、互聯網化、數字化產品,具備安全性好、集成度高、擴展性強、建設成本低、管理便捷等特點。據相關知情人介紹,依托中國電信天翼云平臺、物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,天翼大喇叭能夠定時、自動播發,也可以實現應急播發汛情信息。工作人員通過智能手機一喊話,天翼大喇叭立刻就能播放,讓汛情“可見可聽可講”。
以5G、云計算、大數據為代表的智慧防汛手段的亮相,助力防汛實現了從“人防”到“技防”的轉變,筑起一道堅固的智慧防汛大堤。但是,推行智慧防汛體系,不是一朝一夕,而是一個長期性、復雜性、艱巨性的工作,只有社會各方協同合作,齊心協力固守防汛體系,才能不斷推進智慧防汛的常態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