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翼云加碼數據中心 助力數字新基建
新基建自提出以來,一直持續高熱,特別是在新冠疫情所導致的經濟整體下行環境中,新基建的出現更像是一針穩定劑,讓全國各大企業化悲痛為力量,從寒冬走向了春天。
隨著疫情形勢逐漸向好,全國新一輪項目投資開工熱潮即將啟動。據不完全統計,24個省市區相繼公布的未來項目投資規劃中,新基建相關投資金額達48.6萬億元。
中國電信作為全國最大的IDC服務提供商,夯實云網基礎優勢,圍繞京津冀、長三角、粵港澳大灣區、中部地區等重點區域,積極推進大數據基地、創新孵化基地,數據中心、研發中心等一大批重點數據中心項目建設,用于保障5G、云計算、大數據、人工智能、區塊鏈、工業互聯網等新型應用和智慧城市、超算中心等需求。據了解,中國電信粵港澳大灣區數據中心已在廣州動工,項目總投資額達68.9億元。該數據中心將服務整個灣區的互聯網基礎設施。
數據中心從幕后走向臺前
數據中心從幕后走向臺前,這并不讓人感到意外。
IDC作為“新基建”七大領域之一,近年來市場規模保持高速增長。對此,中國電信云計算公司總經理胡志強表示,數據中心作為信息高速公路的匯聚點,是數據、內容和算力的承載平臺,是建設網絡強國、數字中國、智慧社會的國家戰略基礎設施,是數字經濟的新動能和新引擎,在抗擊疫情、恢復社會正常運轉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。
以此次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來說,疫情發生之后,在線醫療服務平臺組織全國各地的醫生和專家展開在線問診、在線會診、心理咨詢等遠程服務;企業延遲復工,近兩億人開啟在家辦公模式,云視頻、云會議助力政企機關順利復工復產;全國中小學開始“停課不停學”,“云教學”覆蓋全國上千萬名中小學生;“宅家”生活導致看視頻、打游戲等線上文化娛樂需求大幅增加……爆炸式增長的數據量,對算力、網絡傳輸都提出嚴峻的挑戰,而這些都必須依托“數據中心”這一重要的基礎設施來實現。
可以預見,隨著“新基建”的推進,云計算服務部署提速,相關設備及服務需求激增,數據中心作為底層基礎設施有望持續增長,數據中心建設及擴容的步伐也會相應加快,勢必開啟新一輪增長期。
多巨頭爭鋒IDC
新基建離不開強大資本的支撐。從整個云市場可以看出,阿里云、騰訊云、天翼云、華為云等新基建入局者無一不是擁有強硬資本、技術的行業巨頭。正如大潮退去后,我們才知道誰在裸泳;大潮涌上后,我們才知道誰有實力在這股浪潮中如魚得水。
根據3月24日中國電信發布的2019年全年業績公告顯示,中國電信目前擁有315個云資源池,位居中國混合云市場第一,在全球運營商云市場份額排名第一,IDC業務國內綜合排名第一。
如今,企業不再需要自建數據中心,可直接在線上購買云資源。數據中心成為開放、公共的基礎設施,為越來越廣泛的用戶提供云計算、人工智能、智聯網等技術服務。這也讓數據中心與云計算的結合越來越緊密。在胡志強看來,數據中心資源已經成為每個云計算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之一,邊緣計算、云計算、超級計算融合發展趨勢顯著,數字經濟、智能城市發展亟需數據中心與云計算資源支撐。
面對“云”化數據中心的發展趨勢,天翼云的做法是--做強云網能力,打造基于云網融合的數字化平臺和開放的生態,最終實現一體化云網基礎設施、一體化云網產品和一體化云網運營體系,賦能全社會向數字經濟轉型。
“通關”疫情大考
云作為一個規?;漠a業,需要相對集中建設,但對于每一個用戶來說,又需要盡在眼前、想用即用的云資源。這也是天翼云逐漸將數據中心布局從全國節點、區域節點,分省節點到逐漸走向邊緣節點的重要原因及意義。而這個節點在5G時代,會隨著更多的邊緣計算的需求和能力進一步下沉,“也就是說,客戶在哪里,我們就要把網絡接到哪里,把算力存儲和智能接到哪里。”
此次疫情期間,天翼云的這一數據中心布局在關鍵時刻發揮了大作用。在火神山和雷神山醫院的建設中因兩家醫院地處武漢郊區,附近的云資源不足以支持所有系統上云。對此,天翼云依托“2+31+X”的云網融合資源布局,從武漢節點緊急劃撥一批專用服務器,滿足醫療專區使用,解決了燃眉之急。
據統計,天翼云已經承載全國31省,超過7000家醫衛行業客戶,抗疫期間為醫療機構累計提供1萬余核云資源。中國電信研發的遠程醫療云和影像云平臺,已接入全國3662家醫療機構,影像存儲887T、檢查量1045萬人次、在線診斷量58萬人次。
如果說扎實的數據中心能力讓天翼云順利通關此次疫情“大考”,那么換個角度來看,此次疫情的爆發也讓更多的行業組織、投資機構,乃至普通消費者,認識到數據中心的重要性。隨之而來的井噴式上云需求,也將進一步倒逼國內數據中心的“云”化進程,助推數字中國的順利建設。